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05年,品特拿诺贝尔文学奖,北京熟品特的人较少,媒体朋友问谁能写品特的介绍,我心想:70年代初香港大学英文系的那些高材生,大概都能写,起码能写品特的戏剧作品。

我一向习惯浪漫化70年代初念英国文学的港大同学,总觉得他们是亚诺德、利维斯伟大传统的远东幸存者,头上有光环,在南中国荒岛念着乔叟、莎士比亚、艾略特,在殖民地边城侃着毛姆、康拉德、格连,在陆佑堂阴暗角落细味着劳伦斯的情欲,连欧风美雨都不屑一顾,不知人间何世,像最后贵族。

这是我纵容自己的主观想象,其实就算从个人的接触经验,当年的英文系还是挺进步的,尤其是在它的戏剧实验室。我曾经跑去英文系参加过系内的欧洲与日本剧目演出,看过品特及尤涅斯科的剧,以及73年由林爱惠与Jack Lowcock合导、刘天赐改编、粤语的布莱希特《沙胆大娘》。

中国第一出公演的布莱希特剧,就是《胆大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沙胆大娘》﹞,59年黄佐临导演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出。

我一向知道港大念英国文学及比较文学的历届师生都演布莱希特剧,但直至最近看了卢伟力的《香港舞台》一书,才清楚英文系对布莱希特推广及研究的特殊贡献,才发觉香港是一个布莱希特之城 -- 我猜想,除了东柏林外,或许还有首演过好几个布莱希特剧的苏黎世,世界上可能没有几个城市曾经公开演出过这么多布莱希特剧作。

在英文系刚毕业的黄清霞,66年在大会堂导了英语《四川善人》﹝《四川好人》﹞。70年,英文系师生演出了《高加索灰兰记》。及后就改成粤语演出了:73年《沙胆大娘》,74年《四川善人》,75年《常则与例外》,76年《三便士歌剧》﹝歌唱那部份用英语﹞,77年《灰兰记》和《手段》,78年演关于布莱希特的《我、柏图'布莱希特》。

之后香港众多的民间剧团也纷纷接着上,除了上述有几出剧被多番重演、重改编外,历年来还改编演出了《人等于人》、《大团圆》、《第三帝国的恐惧和灾难》、《禁葬令》、《无情城市》、《巴奥》、《说是的人及说不是的人》或《同意者、反对者》、《教父阿涂发迹史》或《教父阿拉》、《阿茜的救国梦》,及歌舞剧《七种诱惑》。另有带布莱希特色彩的制作如《翻身》、《大路》、《沙胆大娘vs沙胆大娘》等。学校或工作坊内部演出不计算在内。

政府全资资助的香港话剧团在77年成立,第一年的五个演出剧目既反映当时香港的各种戏剧取向,也显示出企图心:一、周勇平、冯禄德、张秉权导、李援华改编洪深的《农村三部曲》;二、何文汇导及改编的莎剧《王子复仇记》;三、麦秋导美国剧作家怀尔德的《大难不死》;四、袁立勋导、李援华改编美国史杜威夫人的《黑奴》,即1907年由留日中国学生组成春柳社首演的《黑奴吁天录》;五、林爱惠导、杨立明何国道黎秋华李耀文改编布莱希特的《灰兰记》。巡回小剧场演古希腊版的《禁葬令》。可以看到布莱希特在香港剧坛的地位。

79年,林克欢任院长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北京破冰演出了文革后第一出外国剧: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陈颙、黄佐临合导、丁扬忠译。稍后在香港,陈载澧、袁立勋等组成的生活剧团也在艺术中心演出《伽利略传》。80年,香港浸会书院学生卢伟力带去广州,在第一届省港大专生交流会中代表香港演出的剧是《常则与例外》。

香港布莱希特剧场文化的大手笔盛事,是86年为了纪念布莱希特逝世30周年,香港举办了国际布莱希特戏剧节。原来,港大英文系除了戏剧师生推动布莱希特外,系里还有Anthony Tatlow这位专家兼国际布莱希特学会的副会长,他在81年布莱希特逝世25周年时已在香港办了国际研讨会,题目是布莱希特与东方,陈颙、丁扬忠、张黎等多名大陆专家学者应邀出席。到了86年的戏剧节,规模更大,有评弹、演唱、公开讲座,招待了25个国家120多名专家学者来港开研讨会,并邀请了4个剧团完整的演出4出剧:日本俳优座剧团千田是也导的《四川善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陈颙导的《高加索灰兰记》;香港话剧团徐咏璇导的《教父阿涂发迹史》;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毛俊辉导的《阿茜的救国梦》。

香港与布莱希特,真是一场华丽缘。几代香港戏剧人无怨无悔的拥抱这位异乡剧作家,视同己出,除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也表现出可贵的世界主义情怀。

话题:



0

推荐

陈冠中

陈冠中

77篇文章 7年前更新

香港作家。生于上海,长于香港,曾在台湾居住,现居北京。先后就读于香港大学与美国波士顿大学。绿色力量、绿田园有机农场、香港电影导演会等发起人,现任绿色和平国际懂事。1976年创办生活潮流月刊《号外》。曾在90年代中期任《读书》海外出版人。著有小说“香港三部曲”(《太阳膏的梦》、《什么都没有发生》、《金都茶餐厅》)《盛世》、《裸命》,评论集《城市九章》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