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976年,我办了《号外》杂志。

当时我对香港的期刊经营一无所知,如果事前做点市场调研,或咨询一下行内人,可能就会打消做杂志的念头。

当时美国的大城市有些另类周报,带着抗衡文化遗风,如波士顿的The Boston Phoenix,The Real Paper、及纽约出名的《村声》,一边论世界大事,爆市政丑闻,一边谈文学、电影、音乐和城市生活,姿态上左倾、酷、没大没小。我心想,那不就是以前《中国学生周报》的大学毕业生版,加上《70年代双周刊》的后革命版?美国有这玩意,香港也可以有,而且,我好像也能编。

我惟一咨询的是中学同学邓小宇,我在香港念书时之所以会去看欧洲艺术片、读宝琳'姬尔的影评及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听Carly Simon、Cat Stevens及Don McLean、大三那年竟用平邮订阅了一年《纽约客》和《村声》,都是因为邓小宇提点或暗示过。对于美东大学毕业的精英该有什么文化装备与坎普品味,我完全相信他。

他好像也挺感兴趣。这样,《号外》就注定要做了。他找了一群朋友到我家开会,除了好朋友舞者黎海宁外,还包括歌星陈秋霞、本地时装设计师马伟明门市店的经理雷蒙等 -- 只开过一次会,谈什么、为什么是这群人,都记不得。

然后邓小宇把我介绍给更年轻的平面设计师黄锦泉,我们就免费在黄锦泉的《意得企划》设计公司编第一期,黄锦泉还下场义务劳动替我们排版。

但我需要一个全职的美工。那候时我替刘强的《工贸双周》撰文赚稿费,编辑是我的书店伙伴黎则奋,而刘强是我大学的一年级统计学导师,我曾到访他们的编辑部,因而认识了美编胡君毅,黎则奋说胡君毅想不干,我说正好我要找人。

胡君毅是个奇葩,他长年航海,精读《花花公子》、《阁楼》及占士邦系列原文小说,上岸后替英文《南华早报》画政治讽刺漫画,是天赐给邓小宇和我的互补。

就这样,三人坐上一船,乐呼呼的编起杂志来,信心爆栅的用各种笔名写出大堆文章,奠定了后来所谓号外文字风格,惹来卫道之士的臭骂。

当时我挂出版人,胡君毅挂总编辑,为什么?因为政府规定,办杂志要豋记一个出版人、一个总编辑的名字,以便有诉讼时知道应该告谁。当时邓小宇是业余兼义务,我是老板,员工只有一个胡君毅,我做了出版人,胡只得当总编辑了。后来没钱出工资给胡,反而叫胡和邓投钱进来做了第一批小股东。

因为学《村声》,最初是8开报纸印刷的周报,又因为是另类报纸,我建议叫《号外》,邓小宇说好名字,遂定案。英文刊名叫The Tabloid,即小报,第6期改成16开月刊时才改名City。

第一期印竣后,预先谈好的报刊发行商一看到那副寒酸样子,食言不愿发行。折腾一番后,做进口英文书生意的余先生够仗义,以他的欧美书业公司替我们越行发给报贩。第6期后才说服到正式杂志发行商处理报摊流通。

当时我无知到自以为是个正常的香港年轻人,以为我的口味就算不是大众也应该跟很多人相似,第一期印了一万份,大概发行了一、两千份,卖掉两、三百份。剩下的,由出版人与总编辑亲自用手推车送去废纸店。还好,那时候湾仔横街后巷还有收废纸的门面店。

话题:



0

推荐

陈冠中

陈冠中

77篇文章 7年前更新

香港作家。生于上海,长于香港,曾在台湾居住,现居北京。先后就读于香港大学与美国波士顿大学。绿色力量、绿田园有机农场、香港电影导演会等发起人,现任绿色和平国际懂事。1976年创办生活潮流月刊《号外》。曾在90年代中期任《读书》海外出版人。著有小说“香港三部曲”(《太阳膏的梦》、《什么都没有发生》、《金都茶餐厅》)《盛世》、《裸命》,评论集《城市九章》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