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穿越香港中环黄金地段的皇后大道,其中一个T字路口,朝山斜坡那端是一条窄街叫德己立街,原名德忌笠街,沿街上行,皆是小商厦,街廓很短,几步路走到士丹利街,再向山窜几步就到威灵顿街。在70年代末以前,再往上走,就没什么市面了,右边小巷一条叫和安里、一条叫荣华里,左边有一条L型巷子叫兰桂坊,也叫媒人巷。兰桂坊巷子两端都接上德己立街,地面有零落的街坊小铺,路边有几家悦人的花档 -- 现在还保留了三、两家花档。   1979年一月的《号外》,做了一个专题叫:德己立街可能将是香港最有趣的街道,我在前言写:德己立街靠山的一段,向来是被人遗忘的,近月因为几个人的努力,突然脱胎换骨,这一段的德己立街,加上毗邻的兰桂坊及荣华里,只要略事修饰,将是香港最具潜质的新娱乐焦点,因为接近闹市,这个地区应该考虑发展为下一个游客必到之处、香港的波希米亚区。

早在68年,Margaret Tancock开了一家叫Things的时装店,有说是香港第一家boutique,后来改名Birds,地点在德己立街与威灵顿街转角,显示了这类精品小店将从中环平地往山坡上移的趋势。

到了78年,已有几家精品小店开到荣华里那一段的德己立街,我的朋友Meg Hui与Sandy Hui开了Bunch时装店,再往山上走在对街,有挺派头的家具店Interior和男装店Borsalino,另外在兰桂坊和荣华里也出现了意大利小吃店、洋酒店、童装店和工艺品店。同时,《号外》探知全港最大最酷的士高将会开在德己立街。于是,带着弄假成真的企图心,我们空群而出,把德己立街吹嘘成伦敦苏豪、纽约苏豪,我去采访正在装修的Disco Disco的老板Gordon Huthart,周熙玲特写Margaret Tancock,邓小宇约见Borsalino主人Monika Mauriello。

Mauriello说:「中环的租实在贵得惊人,我们找了很久都找不到理想的地方,然后有一天我丈夫把我带到现在的地方,当时我真吓了一大跳,怎可能?两边路旁都停满大货车,地点又偏,但看着看着,愈看愈觉得这地方有特色,结果索性把整栋大厦买下来」。

在专题前言的结尾,我写:令人兴奋的消息是政府将于明年初替该段德己立街重新铺路,令人颓丧的消息是政府打算扩大兰桂坊的交通量,《号外》希望政府重新考虑该区的发展。

杂志出版后不久,政府有人打电话来说,交通规划已经改了,从山顶和半山区下来的车辆将会被引接到另一条路,不会让兰桂坊交通量增大。我相信这个有远见的交通规划变动,对后来兰桂坊区的发达起了关键作用,如果兰桂坊按原计划被改造成穿越式汽车分流干路,就不可能有后来步行街般的场域感。

对二度或多次访港的旅客,或对侨港外国人的宜居度而言,兰桂坊、港岛中西区苏豪、湾仔餐饮老区,以至小小的尖沙嘴诺士佛台或重庆大厦,可能都要比迪斯尼乐园更有价值。

82年,97意识在香港燃烧,4名奥地利人成立了一家以1997为名的企业,并稍后在兰桂坊开了97咖啡餐饮俱乐部。同期,位于兰桂坊近德己立街转角的California餐厅开业,老板兼地主是美国人Allan Zeman,后被媒体称为兰桂坊之父。自此,整个地区皆以兰桂坊闻名而德己立街反变了该区的旁支,这表示前传已结束,该进入正传,故也用不着我多说了。

话题:



0

推荐

陈冠中

陈冠中

77篇文章 7年前更新

香港作家。生于上海,长于香港,曾在台湾居住,现居北京。先后就读于香港大学与美国波士顿大学。绿色力量、绿田园有机农场、香港电影导演会等发起人,现任绿色和平国际懂事。1976年创办生活潮流月刊《号外》。曾在90年代中期任《读书》海外出版人。著有小说“香港三部曲”(《太阳膏的梦》、《什么都没有发生》、《金都茶餐厅》)《盛世》、《裸命》,评论集《城市九章》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