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明年2010年,离上世纪60年代已经半个世纪。

1960年代头五年的美国是挺神奇的,别的不说,光说开创潮流、某种程度上改变世界的非小说类英文书,不觉得有哪个另外的五年比得上。

1961年,纽约曼哈顿格林威治村休斯顿大街居民简各布布斯(Jane Jacobs)出版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站在街道里弄居民的立场,一个爱城市的人的角度,细说混杂的旧小区的好处,打击了现代主义的城市想象,启发了居民维权抗争,改写了后来城市重建和规划的指导思想。当然,这改变将是漫长、曲折、痛苦和往往是太晚的。

1962年,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 写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是公认的当代环保启蒙里程碑。同年较早时候,无政府主义思想家梅利布克金(Murray Bookchin)出版了明显超前的《我们的合成环境》﹝Our Synthetic Environment﹞,除了杀虫药害外,幷已警惕到化肥、辐射、染色素、城乡、人与自然的问题。

该年,两个独创性的心理学家,完形治疗法﹝Gestalt therapy﹞的费兹士波尔士(Fritz Perls), 和人本心理学的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 ,不约而同来到了今天已成传奇的加洲伊萨兰学院﹝Esalen Institute﹞。那年马斯洛出版《迈向存在心理学》﹝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人的潜力运动”﹝Human Potential Movement﹞可以说是在伊萨兰被正式激活的。

同年,美国大学生成立了一个名为《学生支持民主社会》的组织,在密芝根州休伦港发表《休伦港宣言》﹝Port Huron Statement﹞,执笔人为研究生汤姆海登﹝Tom Hayden﹞:“我们是这一代的人,在至少是小康的环境中长大,目前寄住在大学校园里,正忐忑不安地注视着我们所继承的世界……然而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安逸被一个又一个不能不令人忧虑的事件所穿透”。该宣言对美国社会的现实进行了广泛的批评,是60年代美国新左派﹝New Left﹞郑重登场的一份代表性文献。

1963年,住在“亚市区”﹝suburb﹞的家庭主妇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写成了《女性的奥秘》﹝The Feminine Mystique﹞,毫不含糊的掀起了女性解放运动。该书出版三年内卖掉三百万册,亚市区被说成是“舒适的集中营”。

1964年,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出版了《理解媒体》﹝Understanding Media﹞,打造了“媒体”这个词,冷媒体、地球村、媒体即信息等概念广为流传,其实60年代的媒体世界幷没有后来般夸张,但是他早就有了这种洞见。

现在的读者或许很难理解为什么在1964 年,来自欧洲法兰克福的思想家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的《单向度的人》﹝One-Dimensional Man﹞会成为流行读本。当年美国年轻人认同马尔库塞所主张的对体制的「大拒绝」,而且认为他那种弗洛依德式马克思主义替性解放提供了理论根据。

不可思议的还有那本影响一代嬉皮包括约翰列农的《迷幻经验:基于西藏度亡书的手册》﹝The Psychedelic Experience: A Manual Based on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th ﹞,作者之一是意识扭改宗师蒂莫西利里.(Timothy Leary) ,他蛊惑一代人的名句是“turn on, tune in, drop out” 。据他自己1983年的温和解释,这句话勉强可以翻译为:激活意识、掌握时代脉搏、离弃体制。利里的主张是嬉皮﹝hippies﹞运动和随之而来的新公社主义﹝New Communalism﹞的灵感来源之一。

60年代中以前,二战后婴儿潮美国中产白人知识青年中间,出现两种另类取向,一种是社会革命,即继承民权运动、休伦港宣言、柏克莱1964年自由言论运动和反越战的新左派,另一种是文化起义,即沿着跨掉一代文学、摇滚乐、禅、迷幻物品以追求个人感性解放的嬉皮,到60年代末皆被归入反叛文化﹝counter-culture﹞。

1965年,年青律师拉尔夫德(Ralph Nader)有如大卫挑战巨人,发表了《任何速度不安全:内存危险设计的美国汽车》﹝Unsafe at Any Speed: The Designed-In Dangers of the American Automobile﹞,指责通用汽车公司内部疏忽,导至当时的Corvair型号汽车在设计上有缺陷(急转弯时易翻车),却隐瞒事实继续发售,而整个汽车工业都在故意抗拒引进汽车安全设备。当代意义的消费者权益运动由此人此书开始。

往前推到1960年,有保罗.古德曼(Paul Goodman)的《荒谬地成长》﹝Growing Up Absurd﹞,预告着其后十年的反体制、反主流价值观的青年反叛文化。

往后到1966年,有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反对阐释》﹝Against Interpretation﹞,“为了取代艺术的阐释学,我们需要艺术的情色学” 一鸣惊人的奠定她在纽约知识分子圈子的评论家地位。

同年还有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书里说了一句旧城镇的大街其实没什么问题,修正了现代建筑的教条,催生了建筑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

城市,媒体、生态、公民抗命、反体制、反主流价值观等意识,族群平权、社会公义、妇女解放、居民及弱势群体维权、消费者保护、环保、另类生活方式、个人潜力发挥等运动,都在60年代头五年茁壮成长。

 

话题:



0

推荐

陈冠中

陈冠中

77篇文章 7年前更新

香港作家。生于上海,长于香港,曾在台湾居住,现居北京。先后就读于香港大学与美国波士顿大学。绿色力量、绿田园有机农场、香港电影导演会等发起人,现任绿色和平国际懂事。1976年创办生活潮流月刊《号外》。曾在90年代中期任《读书》海外出版人。著有小说“香港三部曲”(《太阳膏的梦》、《什么都没有发生》、《金都茶餐厅》)《盛世》、《裸命》,评论集《城市九章》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