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寄自北京﹞

人在北京,懷念香港什麼?懷念鄧小宇筆下的香港。

鄧小宇筆下的香港,包括九龍塘瑪利諾女書院及九龍區的各教會名校、中國學生周報、太子道咖啡屋、周啟邦夫婦、唐書璇唐書琨、郭志清郭志怡、Tina Viola文麗賢、孫寶玲白韻琴、薛芷倫榮文蔚、所有穿Kenzo/Yohji/Jil Sander的錢瑪莉們、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以百千部計算的港產粵語片,以及國泰電影懋業有限公司的所有國語片暨全體明星。誠然,在北京很難找人搭理這樣的一種香港。

鄧小宇筆下的香港真的還存在嗎?對於想它存在的一小撮人來說,它還存在。

誰會關注五十年代香港黑白粵語片的二三線花旦以至梅香秋菊甘草、容忍鄧小宇說1957年是李湄的,並對利冼柳媚、高大威或司徒潔貞這樣的坎普名字有反應?讀鄧小宇文章的人會。

鄧小宇的香港是本土是外省也是洋派的,少不了特定的外國圖像,如杜魯福 -- 台灣叫楚浮、大陸叫特呂佛,所以感情上不是一回事。還有Xavier Cugat﹝鄧:「至今仍是我至心愛的拉丁樂隊領班」﹞、Sergio Mendes﹝鄧:「就像找到了救生圈」﹞、Stephen Sondheim ﹝鄧:「百老匯殿堂級大師」﹞、電影《春光乍洩》﹝鄧:「和後來王家衛那部無關」﹞、馬斯度安尼和澤田研二、珍摩露和Dominique SandaTruman CapoteGore Vidal,都不能算是北京或任何地方崇洋時尚界的最熱門話題。

鄧小宇寫的是一種鄧小宇粉絲才懂的態度。

在鄧小宇的推介下,我二十幾歲的時候也看了Gore Vidal 的小說《Myra Breckinridge》,拜此書之賜,我也知道自己的寫作從此將不一樣,將變得刻薄抵死坎普蠱惑。最近,一份鼓勵年輕人閱讀的刊物請我推介一本英文書,以提升年輕人的英文寫作能力,憑良心說,對已經有點英文寫作功底、稍曾涉獵美國流行文化的香港年輕人來說,沒有比精讀《Myra Breckinridge》更能打通任督兩脈一舉達標,但我不敢推介,怕被罵教壞後生,有損我社會賢達的清譽。

在鄧小宇的推介下,我還看了許多本來不會看的電影、聽了許多本來不會聽的音樂、發展了許多本來不會發展的品味,反正多到我不願意細說。他是我對歐美某類文化的蒙學老師,一經點化,終身受用,橫看成嶺側成峰,自成世界。這個世界的點點滴滴,大家可以在鄧小宇這本新書中體會到,希望你也是一經點化,終身受用。

我相信,這本書張叔平黎海寧會看得「卡卡笑」、亦舒會用來進補、邁克林奕華甘國亮諸位風格名家也會表示欣賞。在這樣的年代,鄧小宇若真有這樣的讀者,就太令人羨慕了。我會說香港出了個鄧小宇是只此一家的幸運,鄧小宇遇上了香港是別無分店的幸福,套用書中的一句話:it’s all worthwhile after all

话题:



0

推荐

陈冠中

陈冠中

77篇文章 7年前更新

香港作家。生于上海,长于香港,曾在台湾居住,现居北京。先后就读于香港大学与美国波士顿大学。绿色力量、绿田园有机农场、香港电影导演会等发起人,现任绿色和平国际懂事。1976年创办生活潮流月刊《号外》。曾在90年代中期任《读书》海外出版人。著有小说“香港三部曲”(《太阳膏的梦》、《什么都没有发生》、《金都茶餐厅》)《盛世》、《裸命》,评论集《城市九章》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