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城市与国家财富 -- 经济生活的基本原则》

【加】简‧雅各布斯著

中信出版社

2008年6月第一版

英文评论常用「城市主义者」﹝urbanist﹞形容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如果城市主义有教母的话,雅各布斯当之无愧。在中国,雅各布斯的城市设计理念已渐为人知,不过,大家对她的城市经济见解仍很陌生,《城市与国家财富 -- 经济生活的基本原则》﹝Cities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 – Principles of Economic Life﹞一书的出版弥补了这个缺憾。

美国出生的雅各布斯1961年44岁时才在纽约写出她的第一本书《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该书出版之初,被城市学名家芒德福﹝Lewis Mumford﹞在《纽约客》杂志上讥为「雅各布斯大妈想用家常疗法对治城市癌症」,谁知道原来雅各布斯是对的,北美及世界多少城市与都会区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才为时已晚的想起她当年的忠告。

因为反对越战,1968年雅各布斯偕家人从纽约搬到多伦多,并于1974年归化加拿大籍。在当地她仍然是一个积极主义者,参加社区居民组织,成功的阻止多伦多政府兴建穿越市区的高速公路,并为此两度被捕。不过到2006年雅各布斯以89岁高龄逝世的时候,她的著作与行动已产生了移风易俗的效果,多伦多市政府宣布 2007年5月4日为该市的「简‧雅各布斯日」,多条车道在那天暂改为步行街,称为「简行」。其后北美一些城市也举办「简行日」,包括曾经逮捕过雅各布斯的纽约市。

雅各布斯对城市设计的影响是被广泛肯定的,比如《创意阶层的兴起》﹝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一书的作者理察‧弗罗里达﹝Richard Florida﹞或《长期紧急状态》﹝The Long Emergency,台湾版书名为《没有石油的明天》﹞一书的作者詹姆斯‧霍华德‧康斯勒﹝James Howard Kunstler﹞都自承深受她的启发,戴维‧布鲁克斯﹝David Brooks﹞在《天堂里的布波族》﹝Bobos in Paradise﹞一书里花了几乎一整章谈论她。为纪念雅各布斯,三十九名明星级评论家及学者 -- 由汤姆‧胡尔夫﹝Tom Wolfe﹞到马歇尔‧伯曼﹝Marshall Berman﹞到纳森‧格拉泽﹝Nathan Glazer﹞到萨斯基娅‧萨森﹝Saskia Sassen﹞ -- 在2007年的《每一个街区:简‧雅各布斯与纽约的未来》﹝Block by Block: Jane Jacobs and the Future of New York﹞一书中各撰一文探讨她的思想遗产。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同年亦设立纽约市的「简‧雅各布斯终身领导力奖」和「简‧雅各布斯新想法与积极主义奖」,每年各颁出十万美元。

不过,世人好像很顽强的只愿意记得已成为城市设计经典的她的第一本书。事实上,她后来撰写的大部份书,包括在51岁时写的第二本书 -- 1968年的《城市经济》﹝The Economy of Cities﹞,及67岁写的第三本力作 -- 1984年的《城市与国家财富》,都是关于城市经济而不是城市设计的。甚至其后她的一本写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书,也是从城市经济角度去分析魁北克的分离主义问题的。

雅各布斯可能也意识到要改变经济成见,将比纠正城市设计的偏见更难。她在生命最后一年接受访问时,仍不忘提醒大家说,希望后人记得她的,是她对城市经济的一些洞见,而不光是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这位独立思考的民间思想家在中年以后毕其余生致力于研究城市经济,到底又提出怎样一些离经叛道的见解呢?我们来看看她最重要的三组观点:

1.考古意义上,城镇的存在早于农村,先有了城市的需求,才有「农业」和「农民」的出现,只有配合城市的发展,才可能改善农村的经济和农民的生活。

2.城市的经济发展首要在于「进口替代」,即以本地生产的产品替换进口产品,而不是「比较优势」或以国界划分的国际分工。没有几个城市有绝对的比较优势,反之,大多数城市都要在没有明显比较优势的情况下寻求发展。一国之内或邻近地区的同等水平城市之间互相贸易、互相作进口替代,才是发展的正途。为远方市场而集中发展单一产业或产品长远来说是危险的。经济发展源自创新及对进口产品或服务的替代过程,而两者都只有在城市才做得到。

3.自亚当、斯密以还的宏观经济学最大的谬误是以国家而不以城市作为经济分析的对象。每个国家里面都有利益截然不同的地方经济体,国家的统一货币与汇率一定对一些地区有利而对另一些不利。进口替代过程在实际生活中是由具体的城市完成的,而不是靠所谓国家经济,不能区分这二者,导致许多国家为经济发展不前而付出惨重代价。

雅各布斯在书中一直在援用各种实例或引经据典的论证上述的观点。比如对城市与农业问题,她引用亚当‧斯密的观察:最为发达的农业国一定也是工商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最彻底的农业国家,农业一定最糟糕;最富生产力、最繁荣、最新式的农业一般都位于城市附近,最糟糕的农业则远离城市。

要注意的是这里,雅各布斯并没有把城乡作二元对立看待,而是想说明城与乡一衣带水的关系,农村的出路在于如何借助城市而作出技术优化和作物多元化的发展,同时避免两个极端:成为完全依赖远方市场、单一作物的供应区,或者因为与城市隔绝而走向作物劣质化和技艺流失,掉进没落循环。 

根据比利时经济史家亨利‧皮雷纳﹝Henri Pirenne﹞的《中世纪城市》及其它历史资料,雅各布斯勾划古代城市如何改变周边地区,诱发农业的出现,而不论是古代或当代,城市的制造业又如何从贸易中对进口品作出替代而生长。在东京进入自行车制造业之初,首先是从组装进口的部件开始,接着是生产最需要的组装部件,再进一步是生产更多的部件,最后才完成整条生产线;先是替代进口车并扩大东京的市场内需,然后「出口」到日本其它城市,而那些城市有的也开始对东京产品作进口替代。如果当年日本向美国购买整条自行车或缝纫机生产线,除了资本代价很大外,也会失去自己发展生产工具和自创生产方法的机会,而且产品会贵到当年日本人买不起。意大利北部的小型工业城市,繁荣是由不计其数的中小企业带动,它们在上下游又竞争又合作的互补共生,频繁的辞职、创业、节约、细部提升效率,如同家常便饭般的实时调整和改革,从而开展大规模的进口替代生产。这些都只可能发生在城市及都会区。

许多由国家推动的进口替代政策失败,是因为随意把国外引进来的整条生产线或基建放到偏远地区,一厢情愿的想矫正地区失衡或为贫穷地区提供就业,忽略了只有在中小企业密集、生产与服务共生互补的城市,从进口品替代开始的小步快跑式自发发展才可持续的有机有效有竞争力。

雅各布斯总结说城市或都会区的经济扩张包含五种主要形式:为新的进口产品提供迅速扩大的市场;替换进口品的本地生产带动经济发展,而有这种能力的城市,工作机会和工种也会迅速增加;城市的老企业被逐渐的挤出去,工作机会转移到非城市地区;技术应用到新的领域,包括提升周边农村的生产力;城市资本的增长。

上述众多观点看上去或许偏离一般有识之士对历史和经济的认知,但雅各布斯写《城市与国家财富》一书的目的正是为了挑战这一类有识之士的认知。她认为一些人云亦云的认知,导致了历来错置的政策,包括浪费了国家和国际机构如世界银行的庞大资源。

雅各布斯这些写在二十多年前、非正统左也非正统右的经济见解,到了21世纪的今天,大家都在检讨主流经济学、发展理论、全球贸易、国际援助、货币政策、粮食安全及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时候,反而会比在一方面是计划经济迷思未破,另方面却是市场原教旨主义当道的上世纪80年代更容易看得进去。

在内需的重要性不亚于出口的认知下,二十世纪中期以前美国经济的扩张过程 -- 主要是靠内需和国内城市之间的贸易而不是对外的出口 -- 对作为大国的中国也有参考价值。一国之内同等发展水平城市之间的互相贸易和进口替代,有助推动经济发展。

在城市腹地及都会区保留产品多样化的农业,满足城市小康阶层对食品质素和品种的多元要求,既符合环保原则,更可能是改善农民生活之道。这涉及对都会区整体规划及有效农村建设理念的反思。

2002年世界银行写了一份报告叫「城市经济与发展」,是对雅各布斯的长篇访谈。一开始雅各布斯就告诉来访者,在80年代她跟世银谈话的时候,世银认为农业和矿产支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生活,而城市只是装饰品,来访者立即向她解释说:我想现在世银已经大大的改变了。

最后说一下《城市与国家财富》的翻译,原著所有谈到当代中国的部份都已被删略掉,还好书中这方面的论述并不多,不影响对全书核心观点的理解。

话题:



0

推荐

陈冠中

陈冠中

77篇文章 7年前更新

香港作家。生于上海,长于香港,曾在台湾居住,现居北京。先后就读于香港大学与美国波士顿大学。绿色力量、绿田园有机农场、香港电影导演会等发起人,现任绿色和平国际懂事。1976年创办生活潮流月刊《号外》。曾在90年代中期任《读书》海外出版人。著有小说“香港三部曲”(《太阳膏的梦》、《什么都没有发生》、《金都茶餐厅》)《盛世》、《裸命》,评论集《城市九章》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