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当《号外》在1977年5月刊登荣念曾写的Meredith Monk,其后写的Robert Wilson及荣自己创作的概念漫画的时候,我对后设艺术、非叙事舞台表演都不甚了了。荣念曾首先吸引我的是他那身宽衣阔裤打扮和通达但慑人的神情,让我想象他是位纽约派文化人,跟我在波士顿见到的学院知识人不一样,于是,特别想跟他套点交情,遂应他邀请,硬着头皮,替他79年10月在艺术中心办的漫画个展写了个场刊的序,并参加了开幕那天在展场的《破纪录》演出 -- 那是荣念曾在香港导的第一出戏,而我的角色只是按照他指定的路线图走来走去,口中自顾自重复的念着几句台词。演出时,即兴艺术家郭孟浩大概按捺不住只做观众,还搞了些即兴小颠覆。

香港的粤语戏剧表演,可能是跟29年广东戏剧研究所在广州成立的同期展开的。据说,30年代的社团,如香港政府华员会、华人文员协会、中国基督教青年会都排演话剧,连中学如培正、英皇、模范,都有话剧组织。49年起,教育司署共办了十一届校际戏剧比赛。另外,55年至60年英国文化协会办了6届艺术节。民间剧社常演出的有中英学会、中青、春秋、业余、世界、香港、银员、岭东、学生周报等剧社,当时。南来文人如姚克、柳存仁等也跟香港剧坛有交往。大专院校除各自演戏外,还每年举办学联戏剧节,甚至中学也联合成立了校协戏剧社。另外还有侨港人士的剧社,如The Garrison Players、Hong Kong Stage Club。

由60年代进人70年代,不用说,旗手是耶鲁回来的锺景辉。当时前辈如李援华、陈有后、莫纫兰仍活跃,同时麦秋、汪海珊、黄百鸣及众多年轻剧人涌现,蔚然成风,特别在75年曹禹戏剧节后。

至于前卫剧,英文版可能滥觞在香港大学英文系,中文冲击则来自65年创刊的台湾《剧场》季刊 -- 据资深文化人罗卡说,是邱刚健把《剧场》带到香港的。在70年代,香港除了布莱希特剧场外,也有演出《等待果陀》、《犀牛》等的荒诞剧场,及莫昭如等的街头剧场。到了70年代末荣念曾登场,前卫剧场的光谱就撑得更宽了。这还没说到82年他发动的《进念二十面体》。当然,前卫只是个方便的说法,跟有没有娱乐性无关。

香港的文艺硬件和机构建设,在70年代有着飞跃。

73年开始,香港每年举办国际艺术节,第一届众多节目中包括请来了傅聪和小泽征尔。

殖民地政府也用了点力气,陆续成立香港管弦乐团﹝74年﹞,香港中乐团﹝77年﹞、香港话剧团﹝77年﹞、香港芭蕾舞团﹝78年﹞、中英剧团﹝79年﹞、香港舞蹈团﹝81年﹞、演艺发展局﹝83年﹞,及大专级别的香港演艺学院﹝85年﹞。另外,大会堂博物美术馆﹝62年﹞改组为香港艺术馆﹝75年﹞,香港当代艺术展﹝69年﹞升级为香港艺术双年展﹝75年﹞。

香港艺术中心在77年正式启用,从此演出和展览多了大会堂以外的一个稳定场地。艺术中心本身更是生成各种文艺活动的策划中心。在接受《号外》魏绍恩访问时,中心创办成员之一Neil Duncan已识见到:「太过注重或者依赖于西方艺术家是错误的,真正的发展来自本土」。台湾旅港作家施叔青当时在艺术中心负责亚洲项目。

79年10月,曹诚渊创办了城市当代舞蹈团,又聚集了一大票表演艺术的奇人异士。

78年11月至翌年2月,艺术中心举办了前后三个月的「香港音乐新环境」,标志着现代「严肃」音乐要在香港浮上水面了,参与演出的本地音乐家有林乐培、林敏怡、曾叶发、纪戴维、施金波、罗炳良、陈健华、黎本正、何蕙安等,国际表演者里的华人有许博允、许常惠、周文中。

同是78年11月,100多名本地艺术家下乡,到新界新城镇屯门一间中学,室内摆放着杨善深赵少昂王无邪刘国松陈福善黄祥梁巨廷周绿云顾媚陈余生金嘉伦韩志勋邝耀鼎李东强夏碧泉等等等等,岭南派、新水墨、架上油画、版画,各门各派都在新界踫面了,室外,郭孟浩带头点火搞happening,并展出光管雕塑,梁曼妮弄概念装置,麦显扬玩他的面盘水浸手脚残肢断头,众声喧哗的彷佛在说:我们都到场了。

70年代后期的香港可以看到国际最好的演出,以现代舞为例,由Alvin Alley至Pina Pausch都在那几年来演出过。同时,较冷门艺术也都有了本地的示范人物,如歌剧卢景文、现代音乐林乐培林敏怡、舞蹈文汉扬邓孟妮刘兆铭黎海宁、反沙龙摄影梁家泰、跨媒体装置艺术蔡仞姿、陶艺麦绮芬、艺术贸易张颂仁董建平、多面体荣念曾。

70年代末他们都已在香港聚集。

话题:



0

推荐

陈冠中

陈冠中

77篇文章 7年前更新

香港作家。生于上海,长于香港,曾在台湾居住,现居北京。先后就读于香港大学与美国波士顿大学。绿色力量、绿田园有机农场、香港电影导演会等发起人,现任绿色和平国际懂事。1976年创办生活潮流月刊《号外》。曾在90年代中期任《读书》海外出版人。著有小说“香港三部曲”(《太阳膏的梦》、《什么都没有发生》、《金都茶餐厅》)《盛世》、《裸命》,评论集《城市九章》等。

文章